怒江州泸水市:创新“1342”模式 打造“枫桥式”综治中心

发布时间: 2025-09-11 10:57:24      来源:怒江州泸水市法学会

近年来,怒江州泸水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紧扣“五有五规范”目标,以“1342”模式,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、实体化运行,让群众解纷“只进一扇门、最多跑一地”,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泸水、法治泸水筑牢坚实根基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
 

 

建好“一个中心”,让群众诉求一站办

坚持市、乡、村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、实体化运行一体推进。整合资源“建”,充分盘活原赖茅村委会业务用房资源,打造面积达400多平方米的实体化阵地,统一悬挂门牌和指引标志,让过往人员抬头看得见、一眼认得出,引导群众“有矛盾、有纠纷、有诉求”找综治中心解决。同步推动全市三级共97个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、实体化运行,形成“1+10+86”三级贯通的“一站式”服务综合体。功能构造“全”,综治中心以“一站式受理、全链条解决”为目标,科学设置引导受理区、多元化解区、指挥调度区三大区域,配有群众接待大厅、矛盾纠纷调解室、法官工作室等功能区(室),集成网格化管理、矛盾纠纷预防化解、社会治安风险防控、特殊群体服务管理四大职责,实现群众诉求能“一窗受理、一站办结”。

配强“三支队伍”,让群众诉求有人办

有机融合各方资源力量,实行“指定常驻+按需轮驻+随叫随驻”模式,构建多元共治工作格局。配强常驻力量。紧扣综治中心职能定位,由市委常委、政法委书记任市级综治中心主任,法院、检察院、公安等部门分管领导任副主任,推动6家单位派员常驻,设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的11家单位按需轮驻,其他部门随叫随驻。配强调解组织。充分用好中心入驻资源力量,组建以“常驻+轮驻”为主要力量的调解专家库,在中心统一公示,群众可对照调解员的专长“点菜”,挑选自己信任的调解员进行调解。推动市法学会工作站入驻综治中心,组建法律咨询专家库,在中心统一公示,近距离服务人民群众,参与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。探索开展“法律咨询专家+‘法治副村长’”结对模式,实现“专家把脉开方、骨干落地执行”。

 

 

健全“四项机制”,让群众诉求依法办

坚持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和工作流程,推动每一件诉求和矛盾纠纷都能在法治化轨道上得到解决。健全“一站式”受理分流机制。在市、乡两级综治中心显著位置设立综合接待窗口,设置矛盾纠纷受理二维码,统一受理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、治安问题、法律咨询等事项。推行“首接负责制”,对属于中心职责范围的事项,立即启动内部流转;对需职能部门处理的事项,通过“云综治”平台进行精准分类、统一派单、全程跟踪,确保每项诉求都能依法、对口流转至职能部门或属地,杜绝推诿塞责。健全“一体化”联动处置机制。建立由政法委书记牵头,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分析研判会议制度(每月至少1次),重点研判突出风险、会商解决复杂问题、协调督办重大事项。对涉及多部门的疑难纠纷或治理顽疾,由中心召集相关部门“一站式”会商会办,明确牵头责任和配合单位,形成处置合力。健全“闭环式”督办反馈机制。建立“受理—分流—处置—反馈—评价—归档”闭环工作流程,由中心办公室具体负责全程跟踪督办,临近办理时限的及时预警提醒,对超期未办、处置不力的,进行通报并纳入考核,实现对受理的所有事项全流程跟踪管理。事项办结后,通过电话、短信或上门等方式及时回访当事人,倒逼责任落实和服务提升。健全“链条式”上下联动机制。强化三级综治中心上下联动,建立简单事快速调、复杂事联动调、疑难事反复调“三调模式”,确保矛盾纠纷排得出、接得住、调得好。压实三级综治中心工作职责,明确一般纠纷低风险等级“村级调”,说公道话、解心头结,及时化解;复杂矛盾中风险等级“乡级办”,研判病灶、对症下药,限时化解;重大事项高风险等级“市级统”,压实包案,多措并举,攻坚化解。

用好“两个平台”,让群众的诉求高效办

坚持“智治”赋能“综治”,通过搭建信息化平台,打造“一站式”高效便民服务体系。用好“基层社会治理智慧平台”。突出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这一职能定位,不断深化“五心网格”,及时妥善将各类网格事件通过平台流转处置,实现资源在网格整合、要素在网格集中、矛盾在网格发现、服务在网格进行、问题在网格解决。用好“云综治”平台。突出开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这一职能定位,持续推广平台应用,做到从登记录入、分流交办、实时动态到办理结果“一案一码”,全程追溯、全程留痕,确保各类矛盾纠纷全量掌握、闭环流转。

责任编辑:舒予思

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