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法育人,润物无声。近年来,临沧市法学会聚焦“五化”,不断创新普法形式、丰富普法载体、深耕普法内容、提升“法治副校长”履职能力,有效带动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,为未成年人的成长撑起一片法治蓝天,为建设平安校园注入坚实法治力量。
锻造专业化普法队伍,健全体系求实效
始终把“法治副校长”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,择优选任14名政治素质过硬、法律功底深厚、实践经验丰富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员额法官,采取“一对一”的形式,精准对接辖区内14所中小学校,为在校学生、教师不断传递法治正能量,推动“法治副校长”实质化履职。将“法治副校长”工作纳入院党组重要议事日程,高站位安排部署,成立以党组书记、院长为组长的“法治副校长”工作领导小组,形成“一把手”抓部署,其他成员抓落实,一级抓一级、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。

推行精准化普法服务,靶向发力增准度
坚持以校园为阵地,以“送法进校园”为抓手,加强法校协作,按需施教、按需普法,建立常态化信息沟通和反馈机制,采用师生点题,干警解题的“菜单式”普法模式,精准对接师生法治需求,及时回应校园普法热点关切,围绕反校园欺凌、反电信诈骗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课题,以案例式、互动式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,开展更具针对性、趣味性、可操作性的法治宣传活动,让法律知识入耳、入脑、入心,让“法治副校长”有“名”更有“实”,让法治课堂有“料”更有“效”。

打造多元化普法矩阵,丰富形式添活力
创新普法形式,丰富普法内容,结合国家宪法日、“开学第一课”等时间节点,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普法活动,以普法讲座、知识竞赛、模拟法庭、法院开放日等让法官走进课堂、学生走进法庭,以“请进来+走出去”的形式,让学生“零距离”感受法院文化,“沉浸式”体验案件审理过程,进一步增强法治教育对青少年的吸引力、感染力,强化青少年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,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和对法治的敬畏与向往,进而提升普法教育成效。

构建协同化普法机制,联动普法聚合力
加强与学校、社会、家庭合作,强化与教育局、公安局、妇联等部门沟通协作,借助“法院+教育”“法院+妇联”等协作机制,推动力量整合、职能聚合、机制融合,结合“送法进校园”、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等,引导未成年人做到心中有法、遇事找法、办事靠法,切实提升未成年人自我防护意识,从源头抵制校园暴力、减少未成年人犯罪、预防未成年人权益侵害,以法治之名,共同织密“护苗”防护网,合力撑起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治“晴天”。

实行延伸化普法模式,持续发力固成效
主动延伸法律服务触角,融入学校、融入师生和家长,充分发挥履职能动性,积极拓展“法治副校长”的职能范围,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法治教育工作中。与学校共同建立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制度,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培训,增强教职工法治素养和对涉法事务的处理能力。参加学校安全管理、学生权益保护及犯罪预防等工作,与学校携手共建法治校园,切实把法律服务触角延伸至校园每个角落,以能动履职护佑万千青春未来。

下一步,临沧市法学会将持续提升全市“法治副校长”素质能力,不断创新普法载体和形式,提供精准法律服务,以爱之名,当好青少年成长的“领航员”。
责任编辑:张淑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