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河州建水县五把“金钥匙”开启千年古城历久弥新的法治“密钥”

发布时间: 2023-05-10 08:39:25      来源:红河州建水县法学会

建水县素有“滇南邹鲁·文献名邦”之美誉。在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中,建水县法学法律工作者立足保护古民居建筑,促进旅游经济社会发展,将法治理念与儒家文化相结合,通过“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”五把金钥匙,开启千年历史文化名城的法治“密钥”,营造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法治氛围。

建水县境内独具地方特色的文物古迹众多,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,堪称“古建筑博物馆”和“古民居博物馆”。为更好地保护古民居建筑,建水县将“以仁待人”的思想移植到“物”上,形成“以仁待物”的理念,深入落实“谁执法谁普法”“谁管理谁普法”“谁服务谁普法”的普法责任制,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,抓住古城内居民、商户、游客等重点群体,抓住古城内学校、社区、媒体等重点阵地,在节假日、双休日、特殊节点选取古城内人流量大的广场、市场、景点等进行法治宣传10余场,深入推进古建筑、古民居保护宣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。在本地居民、外地游客心中深植“以仁待物”理念,促进古城保护和发展,打造高质量历史文化名城。

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。作为旅游名城、千年紫陶之都,辖区内各类企业上千家,年均接待游客量达1000万人次以上。根据县情特点,聚焦文旅特色,根据建水“紫陶+”新业态发展模式,在紫陶产业园区、紫陶街、紫陶里、碗窑村等地大力宣传有关产业发展、公平竞争、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法律法规。倡导企业商家摒弃“见利忘义”,要“以义制利”,才能更长远地发展。在文庙、朱家花园、燕子洞、团山民居4个大流量旅游景点挂牌“旅游巡回审判联络点”,不断织密“多点连接辐射全县旅游景区”的法治护航网,建水县法学会联合建水县人民法院、县文化和旅游局、县市场监督管理局、县综合执法局等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在景点通过“以案释法”“现场讲法”“法律宣讲”等方式筑牢群众法治思想。以文旅融合、儒法结合,促紫陶产业、文旅产业传承发展,创造高品质商旅之城。

“礼法并用”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。建水各取儒法学说之长,使礼、法运用得当、相辅相成,实现较好的治理和发展局面,从而达到长治久安。在城区建成“建水县法治文化公园”,在土地庙街、朝阳楼社区打造“法治文化小巷”,在建水一小打造“建水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”,在“建水团山民居”景区内打造“法治文化墙”,在马军村、狗街村、勐曼村等11个村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主法治示范村。根据各地建设情况,设计印刷(社)村规民约,规范(居)村民行为举止,以及法律知识(内容包括《宪法》《民法典》《文物保护法》《国家安全法》等法律条文),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反诈骗、依法有序信访、邻里纠纷调解等法治知识宣传版块,为居民、游客在逛街休闲时潜移默化学习法礼知识,接受法礼文化熏陶提供优质法治环境。联合建水文庙,创新儒学传播形式、创新“文化+”发展路径、推动文化教育融合发展,让群众在儒学文化的引领下,让群众在法律文化的浸润下,成为一个懂礼知法、以礼规行的人。

以数字化场景讲好法治故事、传播法治声音、推进法治建设,营造全社会学习法治、崇尚法治的良好氛围,绘就高效能法治城市、法治社会。建水县全力打造数字媒体法治宣传矩阵,建立“以案释法”资源库上百个,通过“两微两视频”,采用以微视频、情景剧、图文信息等喜闻乐见的方式,寓法于剧、寓教于乐,让群众在闲暇时间主动搜索、乐于观看法治类视频。在153个村、居(委会)公共法律服务站实体平台引入21台智能法律机器人、153台乡村法务通,落实12348热线平台“7天×24小时”全天候1对1服务,搭建“三云多端、数据融合、协调联动”的云南公共法律服务云平台,推广运用“12348”云南法律服务网和微信公众号全业务、全时空自助式服务,通过“三平台一服务”为群众答疑解惑,提高对法律的认知度。充分利用庭审直播公开宣判,加强“以案释法”“以案析理”的引导力和威慑力。

“诚信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。围绕“以信促治”,打造和谐之城,开展“诚信+”宣讲,例如“诚信+法律课堂”“诚信+红色文化”等活动,共计近10场,不断夯实信治、德治、法治基础,逐步扩大信用“善治”的覆盖面。广泛开展诚信评选活动,树立了38个诚信经营户、4个诚信市场、5个信用乡、55个信用村等先进典型,推动“诚信有价、守信光荣”的理念落地生根。建立“诚信经营黑名单”“失信者黑名单”等,推进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,推动形成良好的和谐社会环境。

责任编辑:戴函晋